气管梗塞模型,婴儿气道阻塞模型,气道阻塞后急救方法
发布时间:2017-10-18作者:益联医学来源:益联医学
气道异物多发生于幼儿以及老人。幼儿大多由于吃食物不当而造成食物散落到气管中。
气道阻塞后的临床表现有一下三方面:
1 呼吸道梗阻的特殊表现:当气道异物发生后,病人多立即出现呼吸困难、剧烈发呛、咳嗽、反射性的恶心呕吐、喉头发紧、发音困难或声音嘶哑等,幼儿可同时大哭大闹。
2 呼吸道不完全性梗阻患者出现:咳嗽、喘憋、咳嗽无力,呼吸急促,吸气时可出现高调哮鸣音由于气道异物多梗阻于喉腔的声门裂处,刺激局部引起极度不适,患者多情不自禁地将一手的食指和拇指张开呈“V”字形紧贴喉部的特殊体征。
3 呼吸道完全性梗阻的表现:患者不能讲话、不能咳嗽,呼吸极度困难,颜面灰暗,甚至紫绀。随着呼吸困难的发生,体内严重缺氧,短时间内可引起脑部缺氧使病人很快发生意识障碍,甚至昏迷。
急救者徒手法立即将呼吸道异物清除,迅速畅通气道,恢复呼吸是气道异物梗阻现场急救的主要原则。
1 手指异物抠除法 适用于可见异物的昏迷患者。抢救者先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紧握患者的下颌,并向前下方牵拉。然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沿其颊部内侧插入,在咽喉部或舌根部轻轻勾出异物。动作要轻柔,切勿粗暴过猛,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。
2. 婴幼儿气管梗塞模型(1岁以内)呼吸道异物的现场急救
对于无意识障碍的患儿:①背部拍击法:让患儿骑跨并俯卧于急救者的前臂上,头部要低于躯干,抢救者用左手托患儿下颌固定头部,并且将其手臂置于急救者的大腿上,然后用另一手的掌根部用力拍击患儿背部肩胛间区,每4-6次为一个循环。此法的作用是通过拍击背部使呼吸道内压力骤然升高,形成气流推挤气道异物,使异物松动继而排出体外;②胸部冲击法:让患儿处于仰卧位,急救者用手臂抱持患儿,并且将患儿放置于手臂弯中,同样患儿头要低于躯干,急救者用食指和中指按压患儿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交界处,向后向上用力冲击,每4- 6 次为一个循环。根据病情,此法可与背部拍击法交替使用,直至气道异物排出。
对于意识障碍的患儿(或成人)现场抢救时,应先检查患儿(成人)呼吸道有无梗阻,其方法是:对患儿进行2 次口对口(鼻)人工呼吸(或用气囊面罩通气2次),边吹气边观察胸壁,若胸壁有起伏运动,说明呼吸道通畅;相反,则说明呼吸道发生梗阻。确定发生呼吸道梗阻的患儿,应立即通畅气道、清除异物,然后施行人工呼吸。具体措施为交替使用背部拍击法和胸部冲击法,同时注意观察抢救效果。
Heimlich 急救法方便易行,可向社会公众普及这项救护技术,以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护。但对于异物梗阻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,应立刻进行现场心肺复苏,并呼叫120。Heimlich 急救法亦适用于溺水患者气道异物的救治。
3 海默立克手法(Henry Heimlich) 对于气道异物的处理主要是现场采用“海氏腹部冲击法”。该法抢救气道异物的主要原理是:抢救者徒手突然用力冲击腹部、膈肌软组织,压力使局部产生一股向上的气流,挤压两肺下部,从而驱使肺内气体形成一股气流,气流的力量进入气管将堵塞气管、喉部的食物团块等异物清除,迅速畅通气道。1974 年已经有人用此徒手法急救法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女性病人。1983 年美国Heimlich 通过新闻片、书报杂志报道,将该法进一步研究规范由此广泛普及,现称为“海默立克手法”。
⑴立位腹部冲击法。此方法用于意识清楚的成人患者。病人站立位,嘱患者弯腰头部向前倾并张口。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:①抢救者站于患者背后,以双臂环绕患者腰部;②抢救者一手握空心拳,使拇指朝下置于患者上腹部中线于脐上两横指处,远离剑突;③另一手紧握该拳,快速用力向后向上冲击腹部6~8 次一个循环,以此法造成人工咳嗽,驱出异物。每次冲击应是独立、有力的动作,两次之间要停留片刻不要连贯,注意施力方向,防止胸部和腹内脏器损伤;④一个循环后效果不明显的,休息后可重复冲击,直至异物排出。
⑵卧位腹部冲击法:适用于意识不清的患者。其具体方法是将患者置于平整地面,仰卧位,用仰头抬颏法保证气道顺直。抢救者跪于大腿旁或骑跨在患者髋部,将一手掌根部平放在脐上两横指处,远离剑突。另一手置其上,两手重叠,用身体的重量压迫患者腹部,每6- 8 次一个循环,直至异物排出。若未发现异物排出,应及时检查异物是否从呼吸道挤出而滞留在口腔,如果在口腔,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将异物直接抠出,若口腔没有异物,可再次进行冲击并检查。应注意手法操作的要领:按压部位要得当,否则会引起胃内容物反流;用力要适中,防止剑突骨折及腹内脏器损伤等并发症。
对怀孕的妇女应采用立位与卧位胸部冲击法,方法与腹部冲击法基本相同,差异是冲击位置在胸部而不是腹部,位置与做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位置大致相同。
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急救及时,可有效避免长时间缺氧导致心肺骤停、脑瘫及脑瘫引起的一系列后遗症的发生。需特别指出的是,目前国际上只推荐对1岁内婴儿采用背部拍背法,大于1岁的儿童及成人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只适用海默立克手法(腹部快速冲击法),因后者用拍背法弊多利少,不利于抢救。
气道阻塞后的临床表现有一下三方面:
1 呼吸道梗阻的特殊表现:当气道异物发生后,病人多立即出现呼吸困难、剧烈发呛、咳嗽、反射性的恶心呕吐、喉头发紧、发音困难或声音嘶哑等,幼儿可同时大哭大闹。
2 呼吸道不完全性梗阻患者出现:咳嗽、喘憋、咳嗽无力,呼吸急促,吸气时可出现高调哮鸣音由于气道异物多梗阻于喉腔的声门裂处,刺激局部引起极度不适,患者多情不自禁地将一手的食指和拇指张开呈“V”字形紧贴喉部的特殊体征。
3 呼吸道完全性梗阻的表现:患者不能讲话、不能咳嗽,呼吸极度困难,颜面灰暗,甚至紫绀。随着呼吸困难的发生,体内严重缺氧,短时间内可引起脑部缺氧使病人很快发生意识障碍,甚至昏迷。
急救者徒手法立即将呼吸道异物清除,迅速畅通气道,恢复呼吸是气道异物梗阻现场急救的主要原则。
1 手指异物抠除法 适用于可见异物的昏迷患者。抢救者先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紧握患者的下颌,并向前下方牵拉。然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沿其颊部内侧插入,在咽喉部或舌根部轻轻勾出异物。动作要轻柔,切勿粗暴过猛,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。
2. 婴幼儿气管梗塞模型(1岁以内)呼吸道异物的现场急救
对于无意识障碍的患儿:①背部拍击法:让患儿骑跨并俯卧于急救者的前臂上,头部要低于躯干,抢救者用左手托患儿下颌固定头部,并且将其手臂置于急救者的大腿上,然后用另一手的掌根部用力拍击患儿背部肩胛间区,每4-6次为一个循环。此法的作用是通过拍击背部使呼吸道内压力骤然升高,形成气流推挤气道异物,使异物松动继而排出体外;②胸部冲击法:让患儿处于仰卧位,急救者用手臂抱持患儿,并且将患儿放置于手臂弯中,同样患儿头要低于躯干,急救者用食指和中指按压患儿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交界处,向后向上用力冲击,每4- 6 次为一个循环。根据病情,此法可与背部拍击法交替使用,直至气道异物排出。
对于意识障碍的患儿(或成人)现场抢救时,应先检查患儿(成人)呼吸道有无梗阻,其方法是:对患儿进行2 次口对口(鼻)人工呼吸(或用气囊面罩通气2次),边吹气边观察胸壁,若胸壁有起伏运动,说明呼吸道通畅;相反,则说明呼吸道发生梗阻。确定发生呼吸道梗阻的患儿,应立即通畅气道、清除异物,然后施行人工呼吸。具体措施为交替使用背部拍击法和胸部冲击法,同时注意观察抢救效果。
Heimlich 急救法方便易行,可向社会公众普及这项救护技术,以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护。但对于异物梗阻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,应立刻进行现场心肺复苏,并呼叫120。Heimlich 急救法亦适用于溺水患者气道异物的救治。
3 海默立克手法(Henry Heimlich) 对于气道异物的处理主要是现场采用“海氏腹部冲击法”。该法抢救气道异物的主要原理是:抢救者徒手突然用力冲击腹部、膈肌软组织,压力使局部产生一股向上的气流,挤压两肺下部,从而驱使肺内气体形成一股气流,气流的力量进入气管将堵塞气管、喉部的食物团块等异物清除,迅速畅通气道。1974 年已经有人用此徒手法急救法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女性病人。1983 年美国Heimlich 通过新闻片、书报杂志报道,将该法进一步研究规范由此广泛普及,现称为“海默立克手法”。
⑴立位腹部冲击法。此方法用于意识清楚的成人患者。病人站立位,嘱患者弯腰头部向前倾并张口。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:①抢救者站于患者背后,以双臂环绕患者腰部;②抢救者一手握空心拳,使拇指朝下置于患者上腹部中线于脐上两横指处,远离剑突;③另一手紧握该拳,快速用力向后向上冲击腹部6~8 次一个循环,以此法造成人工咳嗽,驱出异物。每次冲击应是独立、有力的动作,两次之间要停留片刻不要连贯,注意施力方向,防止胸部和腹内脏器损伤;④一个循环后效果不明显的,休息后可重复冲击,直至异物排出。
⑵卧位腹部冲击法:适用于意识不清的患者。其具体方法是将患者置于平整地面,仰卧位,用仰头抬颏法保证气道顺直。抢救者跪于大腿旁或骑跨在患者髋部,将一手掌根部平放在脐上两横指处,远离剑突。另一手置其上,两手重叠,用身体的重量压迫患者腹部,每6- 8 次一个循环,直至异物排出。若未发现异物排出,应及时检查异物是否从呼吸道挤出而滞留在口腔,如果在口腔,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将异物直接抠出,若口腔没有异物,可再次进行冲击并检查。应注意手法操作的要领:按压部位要得当,否则会引起胃内容物反流;用力要适中,防止剑突骨折及腹内脏器损伤等并发症。
对怀孕的妇女应采用立位与卧位胸部冲击法,方法与腹部冲击法基本相同,差异是冲击位置在胸部而不是腹部,位置与做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位置大致相同。
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急救及时,可有效避免长时间缺氧导致心肺骤停、脑瘫及脑瘫引起的一系列后遗症的发生。需特别指出的是,目前国际上只推荐对1岁内婴儿采用背部拍背法,大于1岁的儿童及成人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只适用海默立克手法(腹部快速冲击法),因后者用拍背法弊多利少,不利于抢救。
分享到: